返回列表 发帖

三都轶事(之十九)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养

春天,大地复苏了,三都澳在东海暖流的浸润下,也逐渐走出低温的桎梏。放眼望见远方山顶上被积雪覆盖的一片白皑皑天霜正在不断消融。峰峦起伏,至山脚坳边,到处都呈现一派春的气息。随着惊蛰节气的来临,天气回暧,春雷始鸣,惊醒了众多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。

对一个才告别城市(厦门)初上岛的少年来说,一切都感觉是那么清新、好奇。环境变了,从城市到乡村;地域变了,从内地到海防;不一样的校舍、不一样的校友,虽然有些陌生,但我很快就融入了平凡的生活。

小街,沿着海湾伸展,将全岛的生活区融为一体;小树,在春光明媚中发芽,给憧憬的海防线涂抹了一层橄榄绿;小鸟,迎着蓝天飞翔,向大地诉说着冬去春来的生机;小学,在欢天喜地的报到声中开课了,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们,争先恐后,又开始踏入新学期的教学楼,在知识的海洋里荡起双桨。

四月,天渐渐暖和了。桑树吐绿抽叶了,养蚕宝宝在校园里悄悄流行起来。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,看到一位同学拿着一张牛皮纸,上面缀有密密麻麻的小黑点,奈不住寂寞,我问那是什么,经过交谈,从而得知,是蚕纸,就是那种布满了蚕蛾产下蚕蛋的纸。

出于好奇,我请那位同学撕下一块给我,小心翼翼的带回家,把它们用棉花包裹着,珍藏在一个有孔洞的纸盒里,从那时起,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油然而生。

一天,阵阵惊雷响彻云霄,在打开纸盒盖后,我惊喜地叫道:“蚕宝宝出来了!”但只见几只黑黑的身体,比头发丝还要细的蚕儿已经从卵里孵了出来,正在纸上慢慢地爬动。母亲迅速走了进来。她完全不像平时那样慢了。她拿过我手中的纸,放到了一只暖炉上。

第二天,所有的小蚕宝宝全部孵化出来了。它们在纸上蠕动着。母亲把一些切成米粒大小的桑叶放在小蚕的身上。蚕儿很快就吃了起来。我觉得非常有趣,也抓了一把切细的桑叶撒在小蚕的身上。母亲说:“好了,不要撒了。不能够让它们吃得太多,否则会吃坏的。”听从母亲的劝说,我就停止撒叶了。

自从有了这些蚕宝宝,我可忙开了,每天早晚要帮它们换几片新鲜的桑叶,还不时地要去张望有没有长大一点。望着蚕宝宝从又黑又小到白白胖胖,我的心里甜丝丝的,觉得生命真是奇妙啊!。

从此,蚕宝宝的小屋,是我每天时常光顾的地方,我像照顾宝贝似的天天呵护它们。你看它们多可爱呀!白白胖胖的身子一扭一扭的不时把头抬起来,好像求我喂它一些吃的,我爱怜地看着它们,拿出几片桑叶来,放到蚕宝宝的盒子里几个小家伙争先恐后地抢着吃。你看,它们的头一摇一摆,小嘴不停地动着,一会儿把桑叶啃个大洞,这条蚕宝宝压到了那个蚕宝宝的身上,两只蚕宝宝只顾着吃,互相之间只有竟争,不注重礼节,可爱极了。它们吃饱后就躺在那里一动不动静静地休息。有一次,有一只蚕一直不动我还以为它死了呢,伤心极了。没想到过了几天,它又“死而复生”,原来它正在脱皮,好一场虚惊。

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,桑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,保证每天有新鲜的桑叶供应成了一个难题,三都岛靠近发电厂后山的一个小村庄种有一片桑树林。为此,我们有时夜晚会结伴光临,在采摘桑叶过程中被看管的狗追击是常事,但为了“蚕宝宝”的顺利成长,吃点辛苦又算什么呢?

桑叶有了,如何保持其新鲜,除了当天消耗,我会把其余剩下的桑叶用湿毛巾裹上放入一个大玻璃瓶中,以备后期使用。

在养蚕期间,我发现蚕宝宝肚子的前面有六条又细又小的腿,肚子上没有腿,肚子的后面还有一些比前面大一些的腿。蚕宝宝就是靠前面的六条腿把桑叶夹住,嘴巴像一个小挖土机一样,把叶子往嘴巴里挖,不一会,一片桑叶就被它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坑。蚕宝宝不停地吃,然后几次脱下皮后不到两个星期,它就变得像我的小手指一样粗了。三个星期后,有一些蚕宝宝就开始找到盒子的角落,开始吐丝结茧了。之后的几天,陆陆续续的又有一些蚕宝宝结茧了,直到最后所有的蚕宝宝都结了茧,它们的茧子有的是金黄色的,有的是淡黄色的,有的是淡淡的青绿色的,最多的是白色的。

  又过了一个多星期,茧子破了,飞出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蛾姑娘,她们并不急着飞走,而是要等产下卵后再走,以完成生命的延续。

从养蚕宝宝的整个过程中,我终于明白“作茧自缚”这词的最初含义了。时间过得飞快,宝宝们在我的精心照顾下,吐出了一根根雪白的细丝,作成一个个厚茧,自己在里面渐渐变成了飞蛾,最后破茧而出,留下不计其数的后代,让它们继续为人类造福。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诗人李商隐笔下的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烛成灰泪始干”这句千古名段感人心怀的真谛。

  养蚕的经历,不仅使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,也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“人身的价值在于奉献自己的生命”。

TOP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