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帖

[转贴]三都岛与福宁道明修女会

作者:高山流水

三都道明修女会会院
0N3[@)IKKD@}EZLCNKR`%HR.jpg


        西班牙籍道明会传教士赵炳文(Theodore Labrador Fraile)主教系福宁教区首位主教,亦是本会的创会人。他在巡视教区时,发现福安地区自明末时期,就有道明会士在此传教,并且教友极为热心。共有六位道明会士在此殉道列为真福。另有道明第三会的会员,下邳的陈子东小姐,冲破各种封建社会的难关,矢志守贞,成了中华第一朵童贞花,死后发显许多奇迹。福宁教区的教友们大受其影响,致后生风起云涌步武其芳踪。现已有六百多人都发愿矢志在家守贞,平时协助传教贡献极大。当时主教见此情形,乃决心创立本地修会,训练这批决意修道的女子。

      1931年,当三都澳主教公署及座堂落成之日,遂即在堂前山下兴建女修院。修会的宗旨是圣化自己,宣道救人,愈显主荣。借着宣讲、教育、慈善等工作为教会和社会服务。首批招收了6位女青年入会,完工时已嫌其小,又修建一座可容纳两百余人的四层楼的会院。该修女院建在天主教堂后侧,建筑为城堡式结构,四周为围墙与房间,中间为露天花园,为福宁道明修女会会院。修道院始建于1891年(清光绪十七年),1934年赵炳文主教重修。砖木混凝土结构,西班牙歌特式建筑。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,高18米,共有三层。
   
      修会初创时,赵主教为创立此修会备受辛劳,当时手无分文,但信赖上主和玫瑰圣母的转祷,在他三次坐船去罗马述职期间,途经西班牙,亲自向友人及善心教友们募捐为兴建修女院,得到他们的资助,修道院才能得以竣工。

      当时许多青年女子想加入修会,但为慎重起见,1932年修会正式成立,第一批只收录19人。并邀请了西班牙潘帕伦那(Pamplona)玫瑰道明传教修女会的修女来华协助修女的培育工作。1932年9月19日,五位道明传教会的修女抵达福安,协助成立女修会的工作。这就是福宁道明修女会的由来。

       1935年,福州、厦门、福宁三个教区的神长、修女、教友代表40多人,赵主教和宋主教(福州教区)及马主教(厦门教区)率领他们前往马尼拉,参加第33届国际圣体大会。

      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,我国军民群起反抗,抗日战争暴发。八年抗战,十分艰苦。抗战末期物资缺乏,修女们吃饭都成了问题,修会曾想遣散修生,但赵主教表示反对。他认为男女修生是教会的根基,无论怎么困难都要撑下去。并举出大德兰修女的话说:“已看到十字架了,一定成功。”为维持修女的生活,他变卖土地和个人物品,遣散工人,自己耕种,以种地瓜、蔬菜为生。他虽自己勤俭节约,但对亲手创立的修会却爱护备至。若有教友送鸡蛋给他,或有人送点大米、食物,他也都会给修女们。同年12月圣座批准了修会的成立。

      抗日战争期间,有一次日军的飞机对三都澳狂轰烂炸,众人避之不及,但赵主教却担心主教座堂(即今三都天主教堂)及修女院被毁,勇敢的站立于堂后广场上,仿效古圣人梅瑟之榜样,平举双手做十字型祈祷,直到敌机离去。当时各机关、学校、商店及民房都被炸得面目全非,而天主堂及修会虽有中弹,而连一块玻璃都未震破,众人都惊呼奇迹。

      接着福宁道明修女会的修女日渐增多,福传工作也逐渐开展,她们充满了传教的热忱,协助牧灵工作,开展青年教理培育班,修女们也在育婴堂、诊所及医院等处服务。并开展教育工作,顶头、留洋兴办的教会女校,这些学员都是有天主教女青年,学习的课程有文化课,大部分是教理课。发愿的修女被派到顶头、留洋管理这两所女校,缪容秀修女担任顶头女校的院长,管理女生生活,培育她们灵修、纪律等方面的成长,郭庄琴修女为她们操办伙食。

      留洋女校是由黄凤琴修女担任院长,另有一位修女管伙食。当时所办的女校对福宁教区的传教事业有很大的益处,为教会培养有德行、有素养的人才,这些女生毕业后,有的加入福宁道明修女会当修女;有的在家矢志守贞,她们都为教会做出不少贡献;有的虽然结了婚但在信仰生活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妥善教养子女,也为教会人群服务,荣主益人。

      有的修女被派往宁德、霞浦、溪潭育婴堂服务。所谓的育婴堂:是解放前,由于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点,有的外教人生了多胎女婴,(有的是生病或智障的)便把她抛弃。当时赵主教看到这些婴孩被抛弃大动怜悯之心,为效法基督救人灵魂、肉身,就在宁德城关、霞浦城关、福安溪潭兴办了育婴堂,收留这些被抛弃的女婴,也为她们施行圣洗圣事,这些在育婴堂里的女婴都由修女们悉心照顾管理。当时的弃婴人数众多,有的刚生下的也有周岁的。由于农村的卫生条件不好,有的弃婴头上、身上有长疮长疖等。修女们必须付出时间、精力为弃婴清洗、敷药、换尿布等,生病的妥善调养,护理她们,使她们的身心恢复健康,快乐地成长。

      随着年龄的增长,修女也教给她们学习文化知识、教会道理、经文、圣教歌曲,当时大部分是拉丁弥撒歌曲及圣体降福歌曲等。到了她们长大成人,大多数都嫁到天主教家庭,她们一面教养子女,一面也参与教会探望病人、祈祷小组、送终等传教队伍之中。

       抗战时日本军队登陆霞浦时,日军冲进育婴堂搜查,修女们特别关心这些孤儿,为她们的安全着想带着她们到处躲藏。有的修女在宁德圣教医院工作;有的在穆阳真福医院工作,她们以爱心为病人服务,耐心照顾病人。当时在三都修女院地下室开了一间诊所,顶头也有一间诊所,有的修女在诊所从事医务工作。解放时,教会医院全部被政府接管了,当时的医务人员却由他们安排工作,有的修女就放弃护士工作,其中有4位继续参加医院工作。

       解放后,该会修女四散,部分修女去了台湾,并在台湾嘉义创办了中华道明修女会,三都修院空置。1955年起驻三都海军部队有50多户海军军官眷属住进修女院,修院成为海军军官宿舍,称为1号楼。直至1978年海军眷属才全部搬出修院。

      文化大革命期间,回到家乡的修女有的被批斗,有的服劳役,处在动荡不安的教难中。那时她们虽然无法度修会的团体生活,但是暗中坚持进行月省、年避静,她们心中仍然怀着传教的热火,秘密传播福音,看望病人、为病危者送终等。

      前辈修女们经历了30多年坎坷漫长的风雨,她们在献身的旅途中,亲身体验了抗战时期间因物资的缺乏,忍受饥饿的艰苦;经历了文革期间的残酷批斗。因着前辈修女们的勇敢、坚持与突破,在艰难岁月里,为教会、修会做出无私奉献,才能将基督的精神延续下来,赢得修会的今天。这绝非人力所致,确实有赖天主的恩佑,使她们深爱天主、深爱教会、深爱修会。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值得我们的效法与追随。

      1981年,修女们才能陆续在宁德塔山会院度团体生活。1984年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,1987年三都的修女院得以归还,并准许修缮。经各方热心人士的捐助,1994年三都母院完成了初步的修复工程。同年,仅存的年长修女10余人,陆续由各地搬回母院,度修会团体生活,安享天年。随后不断有女青年加入修会,薪火相传,一脉承袭道明会的精神,为传播基督的福音而奉献自己的一生。

      目前,该会有100多位修女。其中还有初学生正在接受培育。发愿修女大部分派往本教区及全国各地从事牧灵工作,有的修女在天乐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,有的在诊所从事医务工作,有的在安老院照顾老人,有的则在高校接受教育。

可惜啊!我没去住过。

TOP

童年乐园
信仰的开始
一个我最爱的地方
无数次魂牵梦萦的地方
让人身心安宁自在的地方
让人无忧无虑做好梦的地方
时隔三十年还能回家让人羡慕的地方
住过的朋友来报道一起相约故居小住的地方
无心

TOP

回复 3# 无心


    我来报到

TOP

回复 4# 忘忧草


   
无心

TOP

在70年代初是团级干部家属楼

TOP

我上次回家的时候听爸爸说一个老修女去世了。
那个老修女快要一百岁了。她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修女,曾经作为中华道明会会长见证了修院的历史兴衰.
希望老人家安息主怀。
我爱我的岛。

TOP

回复 7# 海岛小朋友。

DSC03743.JPG (946.65 KB)

前年重阳节天气很好。拍的。

DSC03743.JPG

DSC03773.JPG (857.07 KB)

这是在修院上的山上拍的

DSC03773.JPG

DSC03751 - 副本.JPG (803.15 KB)

修院内部重修了。

DSC03751 - 副本.JPG

我爱我的岛。

TOP

回复 2# 海军叔叔

但你还是可以去,感受里面清幽的避世生活啊!
我爱我的岛。

TOP

这景、这水、这空气...... 不就是我曾向往和拥有的吗?

TOP

返回列表